1.油价持续暴跌哪些国家最受伤

2.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3.这次美国油价下跌跟俄罗斯和苏联有什么关系?

4.国际油价下跌 对俄罗斯伤害有多重

5.OPEC+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油价上演超级“过山车”!

普京油价最新调整消息_普京油价最新调整消息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去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似乎已耗尽了俄罗斯所有的信心。据俄塔斯社消息,目前俄罗斯央行正在制定2016年俄金融体系新的压力测试方案,方案本身并未引发关注,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俄央行进行压力测试的前提条件,即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俄罗斯在进行能源行业压力测试时,还是以每桶30美元的价格水平为基础。

究竟2016年国际油价将会处于怎样的水平?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收入的俄罗斯又能否迎来反转呢?  

供给端僵持不下

供大于求是公认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可惜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至今也没有出现彻底解决的迹象,其间一度传出原油输出大国沙特计划减少石油产量、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谋求集体减产的消息,但或被证明只是传言,或并未付诸实践,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够决定市场价格,由此导致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几大原油输出方,包括OPEC、俄罗斯、伊朗、美国等均不愿意主动减产,因为若此时其中一方主动减产,其它国家或组织没有跟随,那么后者不仅会得益于前者减产后的原油价格上涨,市场份额也会同期扩大,而前者则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在“谁先减产谁吃亏”的心理支配下,笔者认为供应过剩还会贯穿2016年全年,国际油价难见起色。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减产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宋艳梅表示,人为减少石油产量意味着部分设备的停运、多余石油的储存,而这会导致生产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内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及经济带来的压力不一定比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小。

目前关于解决低油价问题的最新进展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并获得了阿联酋、伊朗等国的支持。不过,市场却并不看好这一“冻结”协议对国际油价的提振作用,理由是“冻结”意味着不再增加,并非“减少”,协议的效用将因此大打折扣。何况,协议规定要将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的石油产量水平,而今年1月,几大产油国石油产量都处于各国历史高位区间。

统计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1月产油量达到1020万桶/天,稍低于去年6月创纪录的1050万桶/天;同期俄罗斯产量接近1090万桶/天,为后苏联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委内瑞拉240万桶/天;卡塔尔68万桶/天。

俄经济反转难见希望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进行压力测试似乎也便容易理解了,何况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就是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下,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每桶25美元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价格,但也是在2016年可能出现的价格水平。而笔者个人推测,2016年国际油价会在每桶35美元左右这个水平徘徊。

至于处于低油价环境下的俄罗斯经济,笔者认为,其经济增长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政治环境的好转,加之自身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可惜的是,这两大决定性因素前者是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后者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在情势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前,俄罗斯经济都会身处寒冬。乐观估计,这一过程至少会需要3~5年的时间,其间经济的任何衰退反复都是意料中的表现。

油价持续暴跌哪些国家最受伤

依稀记得油价跌穿水平线的那一天,国内著名的原油宝案件发生,无数原油宝客户纷纷登上天台。如今过去了近1个多月,经过OPEC的不断努力,油价终于出现回升。这次油价的回升,OPEC的史无前例的减产起到了重大作用。

从WTI油价走势来看,在OPEC+继续推进减产和欧美多国持续放宽疫情管制提振需求前景等主要利好因素支撑下,五月份国际油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

在5月上旬,受OPEC及签注减产协议的非OPEC产油国开始大规模减产提振油市氛围,再加上美国一些独立炼油公司也宣称减产的影响,欧美原油期货上涨,但是市场需求方面仍然疲软,一定程度抑制了国际油价涨幅。

到了五月中旬,由于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产油国宣称加大减产力度,但由于国际原油市场对复苏乏力的石油需求仍然担忧重重,国际油价的变化不大明显。

到了5月下旬,油价开始呈现上涨的趋势。由于担心减产力度不及需求骤降导致国际油价盘中大幅度振荡,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低。然而美国原油库存出现下降的迹象,尚有剩余容量,且汽油需求有上升趋势,美原油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到了月末,尽管美国原油库存增加,但是美国汽油需求增长,库欣地区原油库存持续大幅度减少,美国原油产量继续下降,国际油价呈震荡走势。

目前,OPEC的领导者沙特和俄罗斯之间并没出现意见相左的局面,合作的结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执行的第一个月,签署OPEC减产协议的20个产油国中,多数产油国的减产执行情况好得惊人。这可能是他们在原油价格跌至负数时感到绝望的一个迹象,也可能反映了在需求崩溃的世界里,销售石油的艰难。

随着经济力量推动石油产商削减产出,该协议之外的产油国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些举措的力度十分惊人,美国的原油产出在下滑,数据显示美国石油产量在两个月内减少了160万桶/日或12%;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石油产量下降了四分之一,即减少100万桶/日。

但是对于石油减产的量,他们需要保持谨慎。虽说目前情况有所好转,而且提高产量的诱惑实在太大,但油价的回升不应被视为打开水龙头的许可证。五月初旬,沙特阿拉伯及其邻国经商议后一致决定,在6月份进一步减产。进一步的减产可能会导致市场上每天减少120万桶石油,并使沙特阿拉伯下个月的石油产量降至每天750万桶,这是20年来的最低水平,除非去年沙特石油加工厂遭受袭击之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昧的减产对于国家的经济是有弊的,所以在OPEC集团中的一些产油国(比如俄罗斯)仍渴望遵守他们在4月份达成的协议,并在7月初开始重新增产。而OPEC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它完全有权利这样做。他们经过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内置了“日落条款”,即允许参与者在7月开始放松减产力度。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可能会导致200-400万桶/日石油供应迅速恢复。

他们中有人提出的一个想法是修改4月份的协议,将5-6月的产量目标一直延长到年底。但是这个延长减产时间的想法还没有获得俄罗斯的认同。

但有迹象显示目前沙特和俄罗斯似乎正试图避免另一场冲突。上周,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沙特王储的通话中,两国同意密切协调。我推测,在OPEC和非OPEC产油大国的共同努力下,距离油价回升到以前的日子指日可待。

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油价暴跌不是所有人都在叫好。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就公开表态称,如果油价低于80美元,世界经济就要崩溃。无疑,油价暴跌让俄罗斯经济很难受。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因为油价暴跌而“受伤”的痛苦程度?油价与一国财政收支表的关系就是反映这个问题的一个角度。

经济学家认为,达成收支平衡要求的油价越高、赤字幅度越大,则这个产油国在目前油价暴跌的情况下遭受的痛苦就越大。

上述图表显示的就是这些产油国要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石油售价水平,以及其当前处在预算赤字还是盈余状态。

如上图显示,俄罗斯现在已处在预算赤字状态,而达成收支平衡的石油价格要求在104美元/桶。

不过,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处在赤字状态的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眼下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进一步地研究你会发现,伊朗和委内瑞拉虽然都是产油国中的“急先锋”,但在今年1月之前,它们的财政收支就已经在赤字状态。这似乎意味着,美国此番打压油价并不是针对这两个反美国家。油价暴跌后,新上榜的俄罗斯更像是油价暴跌的打压对象。

种种迹象表明,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通过期油杠杆压制俄罗斯经济表现,从而削弱俄国力、能动性和竞争力,是远比其他制裁甚至军事手段更有效的“制俄良策”。

沙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油国在油价下跌期间都很难受。从图表中不难发现,阿曼和科威特这两个海湾产油国目前状态最佳。

更有意思的是沙特。油价暴跌后,沙特的财政收支从盈余变成了赤字。然而,不少西方媒体猜测,此轮油价的持续暴跌,和美国、沙特两家的台下算计有关。

沙特为何宁肯自损八百也要杀敌?

按照《金融时报》等媒体的分析,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这次美国油价下跌跟俄罗斯和苏联有什么关系?

  主要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际油价大跌,美国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贱。美国大妈的幸福时刻似乎到来了。

从今年夏天开始,国际原油价格狂泻30%至4年来最低点。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21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较前日继续下跌。分析师们仍在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专家预测,此轮下跌将探至50美元/桶。

当地时间11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最低。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来最低。

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传导至美国国内,美国成品油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每加仑(约3.8升)3美元。

经济学家们分析,本来这轮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几乎走到了顶点,海外需求的放缓拖累了出口,可能会让经济转而向下;但突如其来的汽油大降价却可能是刺激国内消费的一个大利好。《纽约时报》预计,过去几周内汽油价格的陡降,会在马上开始的消费季给美国带来数十亿的额外零售收入。

分析称,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下降尤为重要。这部分人群还没有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中恢复元气。虽然近年来就业市场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人在这几年获得的工资增长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经济上最为拮据的群体,更是能从此次汽油降价中稍微松一口气,并将花费转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或者服务开支上。

目前美国人每天花在汽油上的开支是10亿美元。汽油降价将让美国消费者们在今年11月和12月比去年同期总共省下84亿美元。按照一户典型的美国家庭每年购买1200加仑(约4542升)汽油计算,现在的汽油价格将让他们每年至少省下400美元。同时家用燃油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这是另一笔会因为油价下调而带来的额外节省。

事实上,美国并不缺油。上周四美国能源部出具的当周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上升到了29年来的最高水平:每日900万桶。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美国已经快要追平日产量96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

报道称,美国石油产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应用密不可分:页岩层中抽出了成百上千万吨的油气;几条关键输油管更新升级,重新布流了从美国中部平原向墨西哥湾的石油输送,这个变化让现在墨西哥湾附近冶炼厂们仓库里几乎塞满了原油库存。美国已经终结了从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进口原油的时代。

但火上浇油的是,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未减产,利比亚石油产量的恢复加剧了供过于求;同时,虽然伊拉克局势依然动荡,但该国的石油出口已经创下了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最高纪录。

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趁机大打价格战,沙特阿拉伯日前就下调了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这一举动触动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敏感神经。但曾经“呼风唤雨”的OPEC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约翰·科尔德福认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都把希望押在了中国和亚洲其他的原油大客户身上,但亚洲同样竞争激烈,今年9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油田所产原油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韩国。

一边是供应超预期增长,另一边却是需求却越发疲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能源署10月份发布的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了25万桶和9万桶。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打压。

而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着届时寒冬逝去,全球石油消费市场亦会陷入萎靡,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已经准备好面对油价“灾难性”下跌。

油价的底在哪儿?左右油价的因素是哪些?

据华夏能源网的分析,目前能够左右国际油价的因素不外乎五个:

1、欧佩克的产量

自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其中具体来源有三:第一,OPEC增产约60万桶/天,其中主要来自于利比亚,其余国家大体增减相抵;第二,美国原油增产近30万桶/天;第三,三大能源机构持续下调需求预期,下调幅度约30万桶/天。而供应过剩造成的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出口国,尤其是欧佩克。

因此,近段时间原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消息层面均指向于欧佩克的产量动向。11月27日欧佩克会议将召开,但目前市场言论不一,最终是否会减产尚无定论。

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导致欧佩克大多成员国财政出现问题,因此,分析认为欧佩克最终限产保价可能性偏高。即使欧佩克不对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进行下调,只需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守该配额同样也可达到减产效果。因为目前欧佩克整体产量约为3080万桶/天,超出配额近百万桶。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上宣布限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压制原油的一座大山将移除,国际油价将会迅速反弹,有望重返90美元/桶上方。

2、美国页岩油的产量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来看,非常规油气资产属高成本之列。其中美国页岩油开采的平均成本约为65美元/桶。但对于一些中小型页岩油公司而言,成本可高至75-80美元左右。因此,美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桶,将会令部分生产公司面临经济性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减产问题。

3、欧美对伊朗的制裁

11月24日将迎来伊朗核谈的最后期限,双方将继续围绕核问题展开交锋,以决定双方是否相互作出让步。但近日表示“分歧依然很大,恐怕达不成目标”。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欧美也单方面对伊深化制裁,目前欧美允许伊朗日均出口不多于100万桶的石油。而谈判结果达成最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4、期货市场的动作

近五个月来,由于原油市场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也随之不断升温,并出现了罕见的做空浪潮。以美原油期货为例,自7月份开始,交易商在美原油期货和期权中持有的净多头寸减少53%,其中多头头寸减少32%,而同期空头头寸暴增111%!虽然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仍未有得到实质改观,但有一现象需要警惕。

5、产油国的局势

俄乌军事冲突,ISIS中东暴力行径以及利比亚内部等地缘紧张局势依旧活跃于石油市场。俄乌双方关系陷入拉锯战,而且随着冬季来临,天然气供应问题将为俄罗斯增加谈判筹码,领土及能源贸易争端预计仍难以根除;近来,虽然中东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ISIS仍在间断性的挑动市场神经,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利比亚内乱问题趋于长期化,内部分裂势力干扰下该国油田及港口频繁开与关,致使产量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

油价大跌、领土纠纷、内乱等因素存在令上述地缘风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一旦局势升级,原油期货价格将会迅速反应。不过,由于市场供应整体相对过剩,将弱化地缘局势紧张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的担忧,所以,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阴谋论流行:美国和沙特要把俄罗斯“弄死”

石油行业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很多都可以用阴谋论来解释。最近油价暴跌也不例外。

据凤凰财经的报道,最近《纽约时报》社论刊登了汤玛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讨论阴谋论的文章。这位前中东记者最近一篇专栏中发问:“这是我的幻想?还是一场全球石油战真的已经爆发?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接着他自问自答:“是的”,并认为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正试图将主要依赖石油收入的对手伊朗和俄罗斯置于死地。与此同时,阴谋论这一观点在俄罗斯也很流行。

俄罗斯《真理报》的重要新闻就是:《希望沙特摧毁我们的经济》。

事实上,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出现泡沫,沙特就增产遏制价格升势,价格下跌就减产支撑市场。今年夏天结束时油价开始暴跌,市场普遍预期沙特如往常一样减产。但事与愿违,沙特上月宣布将致力“维持市场份额”,不会减产支持油价。

虽然人们不禁会从政治角度去解读沙特的做法,但它这个战略也可以多个经济理由去解释。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对沙特来说,美国不再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叶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由于叶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应对竞争的战略之一就是压低油价,迫使叶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目前,沙特一直不能使用这一战术,因为基于许多供应和政治因素,油价一直高于叶岩油生产成本。就在最近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意外大增,但需求锐减。从6月份以来,油价已经下跌大约25%,上周更跌破每桶80美元。

如沙特现在减产支撑价格,美国就可以扩大叶岩油生产攻其要害,阿拉伯半岛势必落得原油收入减少的下场。沙特目前可以采用的战略,就只有迫使美国成为另一个原油供应国。若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意味着油价下跌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全球两大原油供应国之间将爆发频繁的价格战,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当然,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阴谋论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称,很多人自然相信金融与政治格局的关系深厚,但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所有外围因素的最终落脚点,经济复苏不力以及世界对原油能源的依赖度下滑才是其步步跌向80美元/桶的推手。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由3.4%调低到3.3%,经济疲软之势依然明显;国际能源署(IEA)10月14日将今年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期由70万桶调低到20万桶,为五年来最低。但需要看到的是,较低的能源价格带来的不会仅是负面影响,在经济复苏困难期,能源成本的降低对工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世界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远没有上世纪石油危机时那么重要,加之各国开采能力的提升和替代能源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长期投资开发的页岩石油开始进入产量高速增长期,导致今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3%至9月份的880万桶,即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因此OPEC对全球油价的垄断控制能力早已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目前非OPEC国家生产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的比重超过50%,而在1970年代只有不到30%。此外,不仅是OPEC与非OPEC国家难以协调行动,OPEC内部成员也经常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入十分依赖,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720万桶/天,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其财政盈利线约为102美元/桶。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油价下跌的伤害确有体现。但据85美元/桶的美国页岩石油成本来看,美国的页岩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几乎是必然的,受到牵连的还有200万人的就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油价八连跌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影响,发改委昨日再次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自今年7月22日起,国内油价实现罕见的“八连跌”。本次调价落实后,7月22日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那么,“八连跌”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私家车油耗成本明显下降。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为例,本次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减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综合“八连跌”累计降幅计算,每月出行总油耗累计降低185元左右。

2。降低物价,刺激消费。低油价使出租车、航空、旅游等行业都深受其益,减少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

3。国家原油进口成本降低。纽约每桶油价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收盘新低;伦敦布伦特每桶油价创下2010年9月以来新低。2013年10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分析,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每下降10美元,中国就将节省200亿美元进口成本。

4。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国际油价下跌 对俄罗斯伤害有多重

这是打击俄罗斯经济最好的武器,俄罗斯经济现在基本依靠石油出口维系

根据俄罗斯联邦银行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2%,低至80美元,就会导致俄罗斯财政大出血。

俄罗斯财政预算平衡折合国际油价的数字是动态的,在2008年前后是70至95美元。这几年,由于物价上涨和普京近似疯狂的十年扩军计划,导致平衡点抬升至114美元,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1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俄罗斯今年的财政预算就是以2014年初能源产能出口量折算石油价格114美元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油价如果低于这个数,俄罗斯财政将发生赤字,现在的油价已经低于90美元,在80美元附近徘徊。如果油价跌至每桶70至80美元,俄罗斯经济将陷入极端困境,深度衰退,大规模财政赤字,巨额资本外逃…

美国曾操纵油价下跌"玩死"苏联

通过能源价格打击对手,历史上有过成功先例。在冷战末期,美国就曾操纵石油价格下跌"玩死"苏联。

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导致,但来自外部的颠覆也是重要因素,其中就原油价格是促使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1967年11月,苏共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红场演说中,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苏联这个对外宣称发达社会主义的底气,并非其经济发展有多好,主要原因是石油和能源产出获得的收益。

1971年初,国际石油只有1.8美元/桶,1973年初涨到2.95美元一桶,到1973年的年底突破12美元。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超美国,至1979年成为第一大产油国。这段时间,苏联因为产能的增加和原油价格的坚挺,从国际市场上收获了巨量的石油美元,再加上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表面上异常强大,四处对外扩张,与西方国家搞对抗。

1981年,国际油价格继续坚挺,一度高达39美元/桶,这时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完全不把欧佩克的限产措施放在眼里,产量连年增长。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开始实施遏制苏联的战略,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二是通过施压对欧佩克施加压力,促使其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从而拖垮苏联经济。

美国的这两手措施非常有效,1985年,在美国怂恿下,沙特阿拉伯指责苏联、墨西哥等产油国无限制开采,决定不再捍卫欧佩克价格,迅速提高产量,追回市场份额。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85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其它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油价下跌,苏联首先在军控领域屈服。

世界石油产量猛增,爆发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最惨烈的价格战,石油价格暴跌,到1986年跌到只有12美元每桶。至1990年一直压在20美元/桶以下。据当时计算,石油价格每桶下跌1美元,苏联每年外汇收入就要减少5-10亿美元。天然气的价格也与石油价格挂钩,因此苏联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莫斯科收入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

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出口到了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46%。结果,苏联销售量在1986年减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亿美元硬通货。

由于油价下跌,使得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致使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美欧则享用了低油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红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尽管与西方存在"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但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到了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其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则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

80年代的苏联实质上已经沦落为一个依靠石油换取食物的落后国家,工业体系完全为军工服务,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完全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经济结构失衡,工业技术工艺落后。苏联在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所有这一切,导致苏联人民在整个80年代饱受生活物资短缺的痛苦。苏联经济接近崩溃、民间怨声载道,随后1991年苏联解体了……

苏联人排队领取面包,生活物资短缺令民众怨声载道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普京面对油价攻势毫无还手之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政治动荡,工业、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的起色,倒是过去10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帮助普京在克林姆林宫站稳了脚跟。普京在2012年提出十年强军计划,仅2年时间,俄罗斯军费开支就跃居世界第三,军力迅速恢复。过去两年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使得普京在叙利亚、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于是我们现在看到历史重演了。

美国认为仅仅通过鼓励沙特扩大石油开采量就能把油价打压到85美元,这价格对俄罗斯相当有杀伤力。为什么沙特乐意按照美国的战略指示行事?因为低油价能帮助沙特挤垮死敌伊朗,一般认为伊朗油价需要超过100美元以上,才够维持其预算的平衡,而沙特的总体出口成本只需60美元。

OPEC+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油价上演超级“过山车”!

谁能料及,就在俄罗斯外遭国际制裁打击、内受经济下行巨大压力的同时,国际油价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接连暴跌三成,至每桶仅80美元。这,让惯于坐拥世界储油宝库的俄罗斯大亨顿时愕然,措手不及。

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国际油价的严重缩水等同于财路被掐断,在内忧外困的环境下,俄罗斯只能等待国际油价尽快企稳回调,一面努力设法应付制裁影响;一面积极力求摆脱经济困境。

国际油价对俄罗斯有多重要,摊开俄联邦预算就知道。油价预测是俄罗斯制定预算收支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预算草案根据最近几年平均油价得出基准价格。上个月获俄议会批准的2015年至2017年联邦预算草案预计,俄主要出口石油品牌—乌拉尔原油未来的出口均价未来3年为每桶100美元。另据俄经济发展部预测,乌拉尔原油价格2014年将达每桶104美元。

而目前,乌拉尔原油价格也与国际油价一道,从年中的每桶110美元上方滑落至每桶80多美元。可见,俄罗斯作出的油价预测或许只是官方的一厢情愿,一路走低的油价势必将拖累俄预算。

多年来,俄罗斯始终没有摆脱经济增长对原料出口的依赖,俄罗斯一半多的财政收入来自油气出口。俄财政部此前作过一个令人不安的预测: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700亿卢布(约合15亿美元)。这表明,国际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综合来看,在俄罗斯当前通胀率高达8%的背景下,加之多重不利因素,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极有可能致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持续滞涨状态之中。

为了降低乃至抵消国际油价下跌对俄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俄罗斯不惜动用危险方式挽救预算,那就是放任卢布贬值。一年来,俄罗斯卢布贬值已近四成,成为全球贬值幅度最大的货币,俄罗斯国民经济运行和民众生活已遭受重大影响。然而,俄罗斯央行却在不久前宣布,结束卢布与一揽子货币的联系汇率机制,放弃对卢布汇率的自动干预。此举意味着俄央行允许卢布汇率自由浮动,可能进一步加大卢布下行的压力。

俄罗斯央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国际油价以美元计算,而俄罗斯统计财政收入使用卢布。因此,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同时,卢布也以相应幅度贬值。这样一来,俄罗斯石油出口所得的卢布收益就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但是,用本币贬值对冲石油出口收入减少的做法风险极大。毋庸置疑,卢布贬值的最显著后果就是俄国内消费价格不断上涨,这将给俄民众生活带来更大负担,进而令执政者承受政治风险。不过,自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率一路飙升至85%以上,以这样的人气民意,他显然用不着担心其总统宝座与权力。正是如此,俄罗斯的决策者作出了“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无奈选择,用卢布作赌注,缓解国际油价下跌导致的不利影响。

诸多分析观点普遍认为,国际油价的大跌是西方对俄罗斯的隐性制裁。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但这在普京看来,尽管国际油价下跌的背后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但低油价也会给这些操纵者造成损失,因此国际油价当前局面不会长期存在。

在当前条件下,俄罗斯人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可用的手段不多。俄能源部长诺瓦克日前透露,政府正考虑以削减原油开采量以稳定油价,但尚未作出正式决定。

事实上,俄罗斯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其他主要石油输出国的意志还是个未知数,尽管世界石油输出国都在对油价持续下跌表示忧虑,但毕竟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的背后的巨贾仍是美国。现在,俄罗斯只能寄希望于市场调节,坐等国际油价企稳回升,以期尽量减少一些石油美元的损失。

4月9日,市场经历超级星期四。

众所周知,4月9日是境外复活节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在这一天里,不仅美国会公布4月4日当周的初请失业金报告,OPEC+也在当日召开紧急会议,再次协商深度减产问题。此外,当日美联储再次发力,宣布推出2.3万亿美元举措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

4月9日,OPEC+终于在减产问题上达成初步协议。在一份声明中,OPEC+表示,自2020年5月1日起OPEC+将减产1000万桶/日,为首轮减产,为期两个月。同时OPEC+还确认自2020年7月起减产800万桶/日至12月;自2021年1月起减产600万桶/日至2022年4月。

这是OPEC成立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减产协议,但只是初步协议,正式协议未达成。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减产协议是否以美国周五在G20会议上承诺减产为前提,不过据一位代表透露,OPEC+希望OPEC+以外的G20国家额外减产500万桶/日。

G20能源部长将于北京时间周五20:00举行在线会议,沙特阿拉伯为主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有机会考虑并可能参与减产行动。

国际油价冲高回落,尾盘跳水,OPEC+减产会议谈判进程令投资者有所失望。截至收盘,WTI原油主力合约跌9.29%,报22.76美元/桶,盘中一度上涨约13%,最高触及28.3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跌4.14%,报31.48美元/桶,盘中一度上涨超10%,最高触及36.40美元/桶。

周四美股连续第二日收高。截至收盘,道指涨285.80点,涨幅1.22%,报23719.37点,纳指涨0.77%,报8153.58点,标普500指数涨1.45%,报2789.82点。

OPEC+减产协议达成,油价上演超级“过山车”

国际油价冲高回落,尾盘跳水,OPEC+减产会议谈判进程令投资者有所失望。截至收盘,WTI原油主力合约跌9.29%,报22.76美元/桶,盘中一度上涨约13%,最高触及28.3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跌4.14%,报31.48美元/桶,盘中一度上涨超10%,最高触及36.40美元/桶。

4月9日,OPEC+终于在减产问题上达成共识。在一份声明中,OPEC+表示,自2020年5月1日起OPEC+将减产1000万桶/日,为首轮减产,为期两个月。同时OPEC+还确认自2020年7月起减产800万桶/日至12月;自2021年1月起减产600万桶/日至2022年4月。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已就大幅减产达成协议,减产幅度可能高达2000万桶/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表示,他期待并希望沙特和俄罗斯削减石油产量1000万桶—1500万桶/日,占全球总供应量的10%—15%。特朗普没有承诺美国公司采取任何行动。

“油价的第一阶段的底部支撑已经出现,但未来进一步的上行空间取决于疫情何时得到充分控制。在无其他利好推动的前提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布油将在30—40美元/桶的区间内运行。”李婉莹认为。

国投安信期货原油分析师李云旭表示,本次减产协议对原油市场的信心大于实质,按照近期全球原油需求同比下滑可能高达2000万桶/日比对,减产很难扭转疫情影响下全球油品的累库局面,但供应压力大幅减轻、累库速度放缓为等待疫情好转提供时间差十分重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3月的增产氛围已经是供应端预期最为悲观的时候,OPEC+对此后长期保持减产的预期管理大幅减弱了油价的下行压力。

对于后市,李云旭认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现货及近月合约的疲软将对油价与月差持续形成压制,疫情对原油需求的打击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但供应端主动及被动减产对本已较低估值的油价将有所支撑,油价底部宽幅振荡的概率偏大。此外也应注意到,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近1个月来已下降100余台且还在持续 ,页岩油新井贡献暴跌叠加旧井衰减可能使二季度产量环比减少达到200万桶/日以上,供应端大幅缩减的背景下,近期如果能看到需求预期有所改观,油价向上的弹性可能有所放大。

海通期货能源化工研发负责人杨安认为,只靠减产是不能改变目前需求坍塌造成的过剩局面的,因此,即使减产协议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其带来的影响也只能是短期的,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无法支持油价长期上行。

对此,李婉莹表示认同。她认为,市场需重点关注美国方面的动向,减产的实际落地情况以及全球疫情的走向。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众所周知,页岩油的生产成本较常规原油偏高,一般在35—55美元/桶,也正是因为如此,当Brent原油价格跌破30美元/桶后,美国方面就开始敦促OPEC减产。此次美国虽然并未直接参与OPEC+会议,但在会议前,该国曾对沙特等国释放出强制减产等刺激信号。而会议后,美国很快对OPEC+减产协议表示欢迎。另外,还有消息称,美国白宫社交媒体主任斯卡维诺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会议后开始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沙特王储讨论原油协议。

叠加低油价的持续,将会使得全球石油行业被动进行“供给侧改革”,一些高成本如油砂,深海油项目将首先面临被叫停风险;另外页岩油方面参考前两年的“价格战”,预计也会遭到打击。

实际上,最新EIA数据就曾显示,本周美国的原油产量下滑60万桶/日至1240万桶/日,贝克休斯活跃钻井数量也呈现大幅下跌。不少独立的页岩油生产企业受到冲击明显,甚至已有个别公司申请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婉莹认为,尽管美国尚未表态减产,但在未来数月中,低油价环境将倒逼相关企业关停一部分成本高,出油率低的老旧钻井。根据估算,假设该国的页岩油钻井关停一半左右,美国将有200—300万桶/日的产出下降。当然,这一部分的产量无法立即显现出来,仍旧需要1—3个月的时间,届时还需要考虑油价的整体水平。“结合减产协议情况,我们认为油价的阶段性底部已经形成。”李婉莹说。

至于减产落地情况,在她看来,即便将美国可能贡献的供应缺口考虑进去,对比全球2000—2500万桶/日的原油消费下滑,二者仍旧存在一定差距。换言之,在后面一个月的全球抗“疫”重要时期中,供应端暂时缺乏进一步的利好提振。

实际上,李婉莹认为,此次会议后,油价的上行动力取决于全球疫情拐点何时到来。而在观察境外一些行业专家的模型后,她发现疫情拐点可能要等到二季度末,在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不考虑地缘政治冲突等潜在的“黑天鹅”事件,油价重心上行较为乏力。因此建议投资者理性对待此次会议结果,谨慎关注疫情情况。

同时,她也表示,在当前的时间点,从囤油的持续性上来看,前段时间的深度contango曲线提振全球低位囤油需求,然而伴随时间推移,曲线有所修复,且可用储罐与浮库数量越来越少,仓储价格也不断创新高。假设油价短期内迅速上行,则大型企业将重新考虑囤油布局。“因此,我们认为运费继续上行空间不大,建议投资者逢高止盈。”李婉莹说。

至于能化方面,考虑到最近一段时间减产预期带来的油价上行,以及国内疫情好转形成的利多,燃料油、PTA等能化品种纷纷重拾上行信心。然而,目前伴随OPEC+会议的结束,李婉莹认为油价带来的利多支撑将呈现边际递减。因此,在利多出尽后,市场仍旧需要重点关注需求端受到的冲击。

以聚酯产业链为例,纺服出口占据我国终端消费的重要比例,而对口的国家如美国等大多仍旧深陷疫情困境。根据CCF消息,当前外贸赖单状况时有发生,新订单也十分清淡,鉴于此,6月底前的外需大概率比较悲观。因此,在成本炒作相对告一段落之后,她认为,各能化品种也将回归自身供需基本面,建议投资者近期把握好仓位,可能会面临短期的高波动风险。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刺激举措

周四美股连续第二日收高。截至收盘,道指涨285.80点,涨幅1.22%,报23719.37点,纳指涨0.77%,报8153.58点,标普500指数涨1.45%,报2789.82点。

周四(4月9日)北京时间20时0分,美联储宣布新的举措:将采取措施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贷款。市政(债券)流动性措施可提供至多5000亿美元的贷款。主体街(Main Street)贷款便利措施可提供至多6000亿美元的贷款。

据了解,美联储的措施包括有关主要商业贷款计划的细节,以及为支撑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而采取的其他几项举措。此外,美联储还提供了更多有关其市场干预措施的细节,包括以投资级水平购买公司债券以及购买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券)的计划。

根据首次概述的条款,这些贷款将面向2019年雇员人数不超过1万人、收入不超过25亿美元的企业。本金和利息的支付将推迟一年。

美联储表示,这些计划总计将达到2.3万亿美元,其中包括薪资保护计划和其他旨在向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措施,以及通过500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提振市政财政的措施。

这些措施加强了美联储为保持市场运转和支持经济而采取的本已积极的举措。由于防控冠状病毒传播,美国经济已经被束缚住手脚。

“美联储的大胆举措帮助抵消了就业市场上更可怕的消息。我想说的是,美联储今天采取的有力行动,突显出美联储拥有无限的火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本周市场的平静。”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驻华盛顿的高级市场分析师Joe Manimbo表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四表示,在美国经济开始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伤害中全面复苏之前,美联储将继续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尽管他承认美联储权力有限。

与此同时,美国劳工部发布至4月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报告称,至4月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660.6万,预期500万,前值6.8万。

加上过去两周的数据,过去三周美国的初请失业金人数超过了1600万。若将这一数据与上一月份就业报告中的1.51亿就业人口相比,不难发现,3月以来,在疫情的影响下,美国三周内失去了10%的劳动力。

对于今天的数据,有评论认为,过去三周,美国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已超过1500万。而截至4月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约为660万,较前一周上修后的687万略有下降,但仍连续两周录得超过600万,因美国依然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经济陷入停滞。

纽约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Gregory Daco称,就业市场已进入创伤期,预计4月份失业率将飙升至14%。

此前有媒体报道表示,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失业情况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因为被解雇后可申领的失业救济高于他们的工资,因此很多美国人主动选择被解雇。对于这种明明可以拿工资,却要主动辞职,去蹭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专家表示不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有部分专家鼓励这种蹭补贴的行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有经济学家表示,这段过程中先让联邦预算支付工资而不是让企业承担,这样保证企业不会深陷债务,然后导致一场信贷危机。

受初请失业金人数结束三连升,美联储宣布新举措等影响,美元持续遭遇抛售,最低跌至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