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盟在俄油价格上限上吵了个寂寞?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几成定局

2.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区别,以及原因

3.石油价格能够反映正确的供需方向吗?

欧洲油价上涨_欧盟油价曲线分析表

原油的涨跌与什么有关:

第一,看国际油价供求,供于求油价跌,供给看世界主要几大原油产比,俄罗斯美石油输组织Opec削减产量库存较低。发战争油价利好,反则利空,需求端看世界主要几大原油消费比,美欧盟经济增速放缓,原油需求预期降低,油价利空,反之利好

第二,看美元指数,原油是美元计价。美元指数反弹,意味着美元升值增加外,投资者投资原油成本比,原一桶wti原油100美元桶折合民币620块左右,现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一桶100美元原油折合人民币变640块,一桶变贵美元升值,原油利空,其比战争增加,投资者避险情绪避险资产原油黄金利空

第三,季节,夏季驾车原油需求增加,冬季取暖增加需求,利好油价.

原油的涨跌不仅仅与原油的库存有关,与外汇,黄金,等都是有关的,如果美国美元跌了,那么影响了美国的经济,那么原油也会随之走下坡路。

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市场上赚钱,你可以可以先跟着分析师操作,后期你自己熟悉了再自己操作,资深的分析师都可以给你带来稳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盈利。知道为什么有钱的人懂得找老师投资理财,并不是他们没空,是因为他们聪明,懂得知人善用机遇是平等的。

九年贵金属从业分析操作经验,送你十六字真言:现金为皇,顺势为王,点位为相,止损至圣。

欧盟在俄油价格上限上吵了个寂寞?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几成定局

截止至2022年5月18日,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5月30日24时开启。

以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水平计算,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开局将呈现上行的趋势。目前来看,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动荡,欧盟正在推动全面禁止俄罗斯石油的,综合这些因素,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2022油价调整时间表

1月油价调整时间:1月17日24、1月29日24时

2月油价调整时间:2月17日24时

3月油价调整时间:3月3日24时、3月17日24时、3日31日24时

4月油价调整时间:4月15日24时、4月28日24时

5月油价调整时间:5月16日24时、5月30日24时

6月油价调整时间:6月14日24时、6月28日24时

7月油价调整时间:7月12日24时、7月26日24时

8月油价调整时间:8月9日24时、8月23日24时

9月油价调整时间:9月6日24时、9月21日24时

10月油价调整时间:10月10日24时、10月24日24时

11月油价调整时间:11月7日24时、11月21日24时

12月油价调整时间:12月5日24时、12月19日24时

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区别,以及原因

欧盟仍未就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机制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但有分析师指出,欧盟的石油价格上限政策可能效果有限。

距离欧盟实施俄油禁运令仅剩下一周,然而欧盟对价格上限机制的具体价格和执行方式仍没有统一的意见。

波兰和一些东欧国家希望尽可能降低上限价格,并指出俄罗斯原油生产成本远低于65-70美元/桶。而其它欧盟国家则希望不刺激俄罗斯做出减产决定,因此在定价上做了一些让步。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价格上限并没有欧盟的石油禁运令来得重要。欧盟此前每天购买约240万俄罗斯石油,俄罗斯很可能因为找不到相当体量的买家接手,而被迫减产,从而推高油价。

价格上限不会带来影响

研究公司EnergyAsoects的分析师AmritaSen指出,无论价格上限如何设计,欧盟都不会再购买俄罗斯石油来解决当地的能源危机。

她表示,市场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欧盟国家遵守石油价格上限,它们就仍可以进口俄罗斯石油。但现实情况是,欧盟将在12月5日实施俄油禁运,且不会提供依靠价格上限机制进行的豁免。

这样一来,在价格上限的前提下,俄罗斯仍需要找到除欧盟以外的其它买家,这与没有石油价格上限的情况如出一辙。

而承接俄罗斯石油的大多数亚洲买家并没有参与到石油价格上限中,不少非欧盟的石油市场参与者也能为俄罗斯原油提供保险或金融服务,因此石油价格上限最后可能只是欧盟的一场口号而已。

更尴尬的是,俄罗斯此前放话称将不对参与价格上限的国家提供原油。这或许让本就对该机制不热衷的国家更不愿意参与其中,让整个机制变成G7的内部游戏。

油轮、运费、成本

价格上限惨沦为“鸡肋”,但欧盟的禁运正在发挥极大的破坏力。

随着俄罗斯将更多的能源转运到亚洲,更长的航运路线挤压了油轮的需求并推高了运费和石油成本,或导致未来一系列的供应中断。这也让俄罗斯寻求通过北极圈的更短路线,来将石油运往亚洲。

Kpler分析师ViktorKatona表示,他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转向亚洲的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他补充称,平均航程长度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俄罗斯原油从波罗的海到荷兰鹿特丹的航程大约只需要6-7天,而从同一俄罗斯港口到印度的航程则需要35-40天。

而据媒体称,上周航运业基准贸易航线的日收益一度突破10万美元,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德国商业银行在一份新报告中则指出,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在未来几周内上涨。

石油价格能够反映正确的供需方向吗?

在2004年即将走进历史的时刻,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像往年一样都纷纷发表报告,分析2004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并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应该说2004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比经济学家早期的预测还要好些,在众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经济表现仍可圈可点,让世人欣喜;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概括地说,2004年世界经济呈现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世界多数地区和国家经济强劲复苏,其经济表现普遍好于上年,使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高点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表现的重要综合指标,从各方的预测分析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高于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0月联合召开的年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近一年来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会前曾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高于4月预测值的4.6%,是30年来的最高增速,与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4.75%的预测值相接近。世界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其预测值为4%,虽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但认为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呈现同步性复苏和增长:首先看美国,从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减税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重新走上复苏之路,其经济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国的增长率将超出4%,美国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预算回顾报告中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达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的预测为4.5%,世界银行11月的预测值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经济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弹力度不强,2003年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取得了2% 的增长,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4.3%,大大高于日本央行3.1%的预测值。这使人们联想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预测,亦即2004年全球多数国家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唯有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反复,经济增长率降为1.4%。但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调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目前各方的预测值不尽相同,但日本经济好于上年己成定局,日本认为它的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复苏”。再看欧盟,欧盟经济虽然摆脱了上年零增长的疲软状态,但与美、日相比仍有逊色,由于高昂油价和强势欧元的双重挤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人们的预期,为此,欧洲央行和欧盟己下调了其增长率,全年经济增幅约在1.8—2%之间,在世界经济三强中的排序,欧盟仍陪敬末席。

从对世界经济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国外主要是中国。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和局部降温形势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保持了“快、好、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于9%,没有出现有人所说的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局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国经济现已成为预测亚洲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不得不考虑的要素。实际表明,近两年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美国和中国。由于美、日、欧及中国经济总量基数大又表现不俗,使全球经济总量在年内增加了数以千亿美元。除中国外,包括印度等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大国仍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因此,2004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04年可望成为1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预计增长率为6.1%,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南亚次大陆为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3.2%;中东和北非地区为4.7%。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地区仍一枝独秀,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亚的强劲增长属于出口拉动型,特别是本地区众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日趋增多。二是受益于全球整体经济复苏的拉动。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现周期性反弹,对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数码电器产品需求增加。四是东亚国家加速融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更为广泛的空间。俄罗斯于1999年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此后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价格见涨、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使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7%,其中2003年为7.3%,2004年上半年达7.4%,全年仍可超过7%。

世界经济进一步普遍好转和复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动。其共性因素是得益于“六个增加”,即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对外产品出口增加;工业生产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工业设备投资增加;区域经济整合数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贸易急骤攀升,双边和多边贸易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据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额增长率,2001年为2.5%,2003年为4.5%,2004年预计为7.5%。联合国贸发会发表的2004年度世界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产和贸易普遍恢复增长,2004年全球贸易将继续加速增长,可望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贸易迅速回升的导因,首先是由于美国人己经成为全球的终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是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充的,美国一年花费一万多亿美元从这些国家进口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换言之,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给美国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国入世三年来不断降低关税税率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加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而导致农矿原料及设备等进口的大幅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等在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其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主要依赖对中国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亿美元,这种增长幅度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实践表明,中国己从所谓的潜在的贸易大国成为现实的贸易大国。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及进口的大幅增长,为许多国家的企业创造了商机,增加了就业机会,进而拉动了其经济增长。

全球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制约全球贸易发展的因素并不少,主要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在国内消费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主要经济集团之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以反倾销、反补贴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运作至2004年6月以来,各成员方共发起了2537起反倾销调查,预示着世界进入了贸易摩擦的多发期。贸易摩擦增多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贸易摩擦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当前的国际贸易冲突与矛盾仍主要发生在贸易大国之间,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自然成为其他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重要对象。但国际经验表明,美、欧、日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虽然此起彼伏,但从未中断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总是在摩擦与斗争中寻找国家利益的平衡点,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我们必须理智地加以应对,保持平常心态,而不要把贸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绪化。

三、国际资金流量增多,外国直接投资处于恢复性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的高点,但在此后三年,外国直接投资逐年减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减少了18%,只有560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不景气及投资安全系数下降,使投资欲望不振,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则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为10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53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

联合国贸发会议9月22日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复苏反弹,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在亚太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等将会持续上扬,尤其流入中国、印度和波兰等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攀升之势。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美国仍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2003年为1520亿美元,欧盟和日本则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大变化,其一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2001—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维持在7%左右,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为859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0%。预计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超过7000亿美元,但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二是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倾斜,而对制造业的投资则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外国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则上升为60%以上,制造业所占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体现了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为此,世界各国己纷纷放宽了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的规定,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以往只对国内开放的服务行业。尽管2004年国际资金流量增多,但许多国家仍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满足投资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获利性、变现性。因此,争取更多国际资金的流入以弥补发展资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国所追求的目标,争夺资金的竞争将更为加剧。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和推进

尽管世界银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贸易体制下可望通过自由贸易,发达国家每年削减3000亿美元对农业的补贴将会每年给予全球的贸易总收入增加5200亿美元。但这一诱人的“大蛋糕”,并没有消除各成员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2003年7月坎昆会议以失败而告终。2004年8月,147个成员虽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程达成了框架协议,但距离完成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尚需走很长的路程,在2005年1月结束“多哈回合”已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了。

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双边和多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从而把国际经贸合作关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广的广度。区域内贸易现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0%,其中欧盟相互间的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北美自由贸易区为40%,而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20%。这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较为缓慢,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在各国共同推动下,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东盟经济共同体、“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韩三方合作对话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早期收获”安排及分两阶段全面取消所有关税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表明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近两年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而对欧美的出口份额却明显下降。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已提前一年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及东亚各个经济体之间日趋增大的互补性,东亚乃至亚洲仍有进一步增加对中国出口的空间。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认为,到自由贸易协定完全落实之际,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将高达1400亿美元。届时,东亚内部贸易所占比例将会明显上升。

世界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各国面对的经济问题千差万别,有的经济增长低迷,有的经济增长过热;有的通货紧缩,有的通货膨胀;有的消费需求旺盛,有的消费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经济也向来是在光明中有暗点,在黑暗中有亮点,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同样如此,既有喜讯又有忧虑。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未来风险》,此文集中阐述了世界经济面临的五大风险,亦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上升、美国财政预算失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可能导致硬着陆、石油价格继续高涨。伯格斯滕所说的五大风险的确是制约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应对失误,也将影响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此文所说的五大风险,美国就占居了前三个。美国2004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130亿美元,美国的进口是出口的两倍,其贸易赤字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恶化,又使美元外于长期贬值态势。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纠正贸易失衡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财政赤字增加及国民储蓄下降,又迫使美国加速向外举债,因而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由于美国的外债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实际上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减轻,并使其他国家购买的美元债券受损失。由此可见,美元贬值对美国具有多重意义,这就是美国口头上说要“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而实际上任由美元贬值的原因。由于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势必引起利率不断上升。因此,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己四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将其利率从1%提高到2%,并有继续加息的空间。利率不断上调势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消费和经济增长。然而,美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还没有使美国经济脱离基本正常的轨道。但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将会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所取的任何经济政策对其自身和其他国家都会产生正反两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弹升值,进口进一步增加,贸易赤字继续窜升,美国就会取更加严厉的市场保护措施,其他国家对美出口就将面临更多的困难。美元汇率走向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因此,尽管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早就美元汇率问题,取得了“汇率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不利经济增长”的共识,但美元仍处于弱势状态,欧盟与日本尽管批评美元贬值,而至今并没有取联合干预行动,这说明弱势美元尚未对美国、欧盟、日本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005年,美国将从何处着手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其经济持续发展,仍有待观察。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减少财政赤字是降低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减少国内投资和压低消费等其他选择都不是积极的长期措施。为此布什宣称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将把联邦财政赤字削减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应对措施。上述美国存在己久的三个老问题在2005年仍难以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个所谓“中国经济因素”,即中国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实际上没有成为现实。相反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拉动作用。然而,仍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这一预言也难以变成为现实。国际社会把“中国经济因素”作为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的要素,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至于第五个风险—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的确是2004年乃至2005年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农矿原料,特别是油价上扬对世界众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威胁,油价上涨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数量变动;国际突发影响原油正常供应;原油期货市场投机活动,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价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关。但总体看,由于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贬值,使实际油价基本上处于尚可承受的价位区间,因此,油价上涨对石油消费国及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自12月以来,国际市场油价趋于下滑。然而,国际社会对2005年油价是继续上浮抑或下调,其看法依然不尽相同。基于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取节约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关系出现缓解迹象以及油价上涨过猛、过高对其产油国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可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鉴于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资本流量继续增多,国际经贸合作继续拓展,各国对自身存在的经济瓶颈将进行政策性的调整,以应对内外部环境面临的各种挑战,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将会持续增长,但与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略有减缓。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国经济存在已久的三个老问题及美联储将继续取的加息措施,预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减至3.7%左右;欧盟三分之二的贸易集中在其内部,使用欧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贬值的影响不大,在德国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带动下,欧盟经济甚至可能将略好于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2%上升为2.5%;日本经济开始步入自律性复苏阶段,其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稳定在2—3%之间。俄罗斯作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油气价格低于上年,其经济增长率也将有所放缓。亚、非、拉三展中群体中,拉丁美洲由于出口增加和原料价格上涨,拉动经济已连续两年好转,但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国民储蓄率纸,因而难以确立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政局较为动荡,因此,其经济复苏只是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反弹,与2004年相比,经济增幅将减少一个百分点左右。非洲大陆内在过去五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人口增长率,贫困问题依然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点与东亚地区不同,在过去五年间,东亚的贫穷人口减少了2.5亿人,中国、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变化。由于非洲大陆加速推动内部改革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内乱及地区冲突减缓,因此经济增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仍可维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但由于经济总量甚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亚洲经济前景看来将依然光明,整体经济增长率大体维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亚在印度的带动下,将取得6%左右的经济增长,东南亚将略高于5%。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经济的同步强劲增长,将进而带动亚洲内需的增强,使其整个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并增强区域内经济的进一步整合。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2004年12月中央、院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给出了正确的客观结论,会议明确指出,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对世界经济发挥可持续的积极推动作用。

世界上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大事,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持续激化,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在高位徘徊波动。我们的并不是已快用尽,但将能源送往市场的困难却不断增大,而且碳排放量也持续猛增。

2007年是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因关注的一个转折点,2007—2008年消耗量增加最快的是煤炭,其消耗量比2006年度增加了4.5%,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石油,仅为1.2%,但这并没能阻止油价的暴涨,一直飙升到2007年底的100美元/桶。到2008年,这一纪录被再次刷新,油价一路飙升至147.25美元/桶。同时,即使在2007年就开始了向所谓的清洁能源开发技术进行投资——对这些新项目的投资高达1500亿美元,但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在全球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少,不足1.5%。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和所有东西都处在高价位且价格波动极大的世界——油价会是个例外吗?”

能源的廉价时代结束了吗?布伦特原油价格已连续6年增长。这开创了石油工业历史的先河,以往的低价石油可以上溯到美国内战爆发时的1861年。很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寻常的时代。目前,节节攀升的不仅是油价。自2003年1月以来,美国的石油价格上涨了23%,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30%,而且呈加速上涨状态。在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相背离的现象。当绝大多数国家的石油价格上涨时,全球的天然气价格并没有随着石油价格同步上涨。在美国,与燃料油相比,天然气的价格反倒有所下降。除美国之外,全世界各地的煤炭价格都上涨了。然而,这种油价的陡涨态势就是石油价格攀升到顶峰的标志,一些人会把这种涨价认为是一些短期因素——就是所谓的投机倒把商人,或者是美元的疲软所致。但实际上,其原因却可能是根深蒂固的:这是供需之间的一种非常严密的平衡状态。对能源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最强的时期就往往是经济增长最迅猛的时期。而且,非OECD成员对这种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能源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能源强度是OECD成员的3倍之多。2007年,生产10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称国内总收入(GDI)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产出的度量。GDP的定义为所有最终产品总的市场价值和服务业产值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为年)的总和。还可以认为,GDP是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所有最终产品在生产阶段(中间阶段)的附加值与服务业产值的总和,以一种货币的数值表述。发展中国家用了4.1桶油当量(BOE),而OECD成员则仅用了1.4桶油当量的。

油气的供给无法满足能源需求量增加的渴求。在许多成熟的商业经济体中,油气产量一直在下降。对油气供应的另一个冲击来自俄罗斯——该国的油气产量在21世纪的前十年,首次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全球能源统计》(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8年的统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06年到2007年减少了0.2%(2007年的石油产量为8500万桶/日),这是2002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在同一时间段内,天然气的产量却增加了2.4%,其中尤以美国的产气量增加最为显著。中国与卡塔尔的天然气产量也显著增加。欧盟(EU)的产量下降了6.4%,英国的天然气产量下降了9.5%,这是全球连续两年最大幅度的下降。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量增加了7.3%,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卡塔尔与尼日利亚。针对向市场提供新的能源就需要更多投资的呼声,笔者认为存在三大障碍:一些项目建设发展过快、的国有化进程与高税收政策。虽然能源工业的花费显著增加,但能源的供给链却依然热得烫手——那是一些“瓶颈”,设备的短缺和熟练工人的匮乏导致了油气供应增加缓慢和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消费者们通过调整自己的需求量来适应高油价的局面。比如,全球石油的消费主体是燃料,它是油价增加的最大刺激因素,也是化石燃料中最薄弱的环节。油价猛涨导致的消费下降至平均水平已是连续第二个年头了。实际上,全球石油消费的所有增加都集中在那些拥有价格补贴的国家中。在OECD成员中,2007年再次出现了能源消费量的下降,美国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提供燃料价格补贴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和各产油国。这种补贴对消费者起到了保护作用,使他们得以免受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更大冲击,因此也会导致能源的恣意挥霍。然而,当油价维持当前水平时,许多国家的拒绝为所需的油气继续补贴拨款。

2007年,全球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为111亿桶油当量,比2006年增加了2.4%,2008年则达到了116.5亿桶油当量。欧盟的消费量下降了2.2%, OECD则增加了0.8%。其他一些经济体(即EME组织——由中东、非OECD的亚洲国家,非OECD的欧洲国家,非洲和中南美洲国家组成)的能源需求量平均增加了5.5%。全球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增加了1.1%,达到8500万桶/日,2008年则达到了8710万桶/日(不同地区的差别很大)。欧盟的消费量下降了2.6%,OECD成员下降了0.9%,而EME国家则增加了4.4%。中东、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出口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增加量中的三分之二。天然气的消费增加量异乎寻常地高达3.1%,为29220亿立方米。然而,仅在北美、亚太地区和非洲就出人意料地大幅度增加了天然气消费,EME成员的增加量高达4.1%。而在欧盟,天然气消费下降了1.6%,主要原因在于那里的暖冬气候。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正在将油气耗尽。”

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与天然气量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受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影响,尤其在那些国家主义盛行的地区,正在设立油气供给的壁垒。我们的研究坚定地认为,全球拥有充足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照目前的产能可以保证41年以上的供给,而且近来全球油气探明储量仍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将这些探明储量投入开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亚太经合组织的油气产量下降表明,油气在全球的开并不是没有受到什么限制,一些油气公司所控制的油气往往会受到政策、贸易壁垒和高税收等因素的制约。换言之,当上述公司的石油开量加大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与勘探作业无关的问题。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底,全球探明的油气储量为1.195×1013桶(2007年底为1.238×1013桶,比2006年底的1.240×1013桶略有下降),储比(R/P)为41.1年。天然气的量为175.9万亿立方米(2007年为177.4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的176.2万亿立方米略有增加),其储比为60年。煤炭的量为8459亿吨(2007年为8457亿吨),储比为132年。

燃料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它们的价格也较便宜,而且产地也往往就是消费地。此外,煤炭量也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大的。所以,虽然清洁燃料的增加异常迅速(风能以每年28.5%、太阳能以每年37%的速度增加),但在未来,我们的能源仍将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全球迫切地需要更多的能源投资,而笔者也一直强调对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所有类型的能源进行投资。简言之,我们需要所有类型和多种来源的能源,同时也期待能源政策的调整,使石油的产量能得到实质上的增加。笔者乐观地认为,全球应该开更多的石油,以满足日趋增加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