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油历史价格_1998年美国油价
1.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究竟以哪3个地方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的?
2.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3.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4.美国经济靠的是什么
5.19年-2010年间国际油价
美原油在纽约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上,即NYMEX WTI,作为世界原油计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仅针对美国本土原油计价,具有较强的局域性,现在已经逐步退出计价舞台。当然,上述计价方式均是基于现货交易的基础上。不过,在期货交易市场中,NYMEX WTI仍是最大的原油期货交易品种,对其他原油期货价格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布伦特原油在伦敦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中,布伦特原油作为一种北海原油,即ICE Brent,当前世界上,除了部分中东和远东石油意外,绝大数地区的原油,诸如北海、非洲、拉美、加拿大、以及部分中东和远东地区向欧洲出口原油时的计价均以dtd brent计价。
从品质和价格上来说,布伦特原油和美国原油非常接近。从近十年的原油价格统计上来看,两者几乎涨跌同步,前者一般比后者低5%左右。例如,1998年布伦特油价在13.43美元,而美元原油价格则为14.53美元,2004年,两者分别涨至38.29美元和41.60美元。从数据上来看,两者基本涨跌同步,且价格差也均在5%左右。
从交易量来说,美国原油与同样是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相比较,其现货交易量远逊于布伦特原油,1988年伦敦国际石油(IPE)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随后包含西北欧、北海、地中海、也门以及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以此为标准,开始推崇合约,并认定其为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成为国际原油价格三大基本准则。
总而言之,美国原油(WTI原油)是基于美国市场的期货定价基准油,而布伦特原油则是基于欧洲市场的现货市场基准油,两者区别甚大且价格差也均在5%左右。但从数据上来看,两者基本涨跌同步。行情都是根据国际走势的,所以大家在选择平台的时候,不一定说哪一种原油更好,其实是一样的。
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究竟以哪3个地方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的?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国推动天然气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国为开发“困气”(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共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集团公司之间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
二、从2000年6月份起,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当时参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场的油价。
三、从2001年11月份起,中国又一次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四、2007年,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原油加成本”已经正式用,新机制改盯原油价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是指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新机制一改2001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做法,实现了以原油价格来定成品油价格的想法。
综上,目前参照地点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美国经济靠的是什么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19年-2010年间国际油价
美国经济靠的是什么
从直接的层面看,美元的强势地位是当今世界惟独美国可以大嘴吃四方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赤字国,但同时美国资本项目下却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字国,资本项目下大量的资金流入,维护了美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如:199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高达2616亿美元,但同年资本项目下却有2280亿美元的巨资流入美国。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使美元汇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美元继续保持强势。
美元的强势,使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美元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特权地位。目前世界石油交易几乎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进行交易的,60%的国际贸易也是以美元结算的。各国 *** 外汇储备中的大部分也是美元。目前,约有60%的美元现钞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并没有进入美国国内流通。也正因如此,虽然美国的贸易入不敷出,虽然美国负债累累,但美国经济依然强盛。
美国是什么样的经济支撑著这么强的国家
一战,二战不是战区,从而积累了大量财富,有一大批人才为了避难而去了美国。例如犹太人。政治制度也有关系。我认为是这三条是主要的。
美国的GDP主要是靠什么支撑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美国的产业结构,美国有86%属于第三产业,6%属于工业,8%属于农业,而86%的第三产业中又有5互%属于金融业及其附属产业。而且必须提到的是GDP不完全是衡量国家国力的最好指标,国家的繁荣程度和就业率,CPI等有关
美国的经济靠什么
1、美国的经济主要靠金融业、制造业和农业方面。
2、美国经济来源范围广泛,并且在多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1)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在世界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
(2)制造业,不管是高新技术产品还是初级产品,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
(3)农业方面,不管种植业还是畜牧业,美国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而近年来,有些公司已经发展成大企业。就以上的三个方面看,美国的经济支撑较强,因为行业分散,但是每个行业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 *** 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 *** 的总和却占GDP的36%, 直到今日,小型企业仍然在美国经济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美国经济
企业在投资和新设备以及建筑支出上的紧缩可能是美国经济增长更深层次放缓的信号。今年6月份,关于企业经济学家的一份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11月大选的不确定性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具有破坏作用。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上个季度企业税收利润在第一季度增长8.1%之后下降了2.4%。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将会导致企业支出无法一如预期那样出现反弹。
美国企业同意也在削减库存,美国企业库存在第二季度削减了124亿美元,库存的削减导致美国GDP增速放缓了1.3%,为美国经济造成两年来最大拖累,这也是连续第五个季度美国企业库存承压。
美国企业库存收紧可能同时显示,美国企业担心今年晚些时候其销售前景不佳。不过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的消费支出激增,美国消费者显然支出情绪高涨。美国最新的消费支出年率为4.4%,录得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增速。而这足足占美国GDP增速的三分之二。
美国消费支出激增并没有被美联储所忽视,美联储正密切关注最新的经济数据,因为其正考虑最快是否在下个月加息。尽管耶伦表示,由于美国GDP数据持续低迷,一些美联储观察人士认为,美联储可能会暂缓加息,直到美国经济增长再次出现提速的迹象。
当今支撑美国全球经济地位的是什么?详细说下。
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军事实力。美元和石油挂钩,美元霸权。美国控制石油,拥有石油定价权。美国控制全球粮食体贰,是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掌握全球粮食定价权。美国前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国就是将货币、石油、粮食都控制了。
美国靠什么玩弄世界经济
当年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英国人说支撑帝国的有两大利器,一是称霸全球海洋的海军,另一个就是英格兰银行。
现在美国也差不多是这样,在现在的世界上只有美国海军是全球部署,几乎控制着所有的海洋交通贸易路线,监督著世界的物流(或者说财富)的流通,另一个就是二战以后,美院确立起的实际上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借此掌握著世界的金融霸权。
所以说,当年海上霸权和英镑的地位是英国的眼珠子,谁敢打这个主意,英国拼了老命也要 *** 。现在的美国也一样,谁谋求海上霸权,谁企图动摇美元的地位和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谁就是美国不共戴天的仇敌。
如果说哪个国家被它认为是憋著这个想法的潜在威胁,被它盯上了,那么哪怕你把什么不称霸,和谐世界,或者什么新型大国关系的话整天赌咒发誓一般挂在嘴边,也是白扯。你就是把天说黑了,把天说下来,美国也不会放过你的。
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三季度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增幅从之前估测的2.2%上调至3.2%,显示就业形势改善之后,美国消费复苏力度强劲。个人消费为经济增长贡献了2.2个百分点,高于之前估测的1.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支撑GDP增长的几大要素中,个人消费是三季度经济实现高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实际上,消费一直是此轮美国经济反弹的主要动力。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23日发表声明说,随着实际工资水平连续两年增长,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2007年以来新高。此外,家庭杠杆率大幅下降,也推动消费增速持续走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路透社23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消费者一致认为,就业形势和工资预期的改善以及油价持续走低,是推动美国经济预期持续改善的重要因素。
回顾美国经济一年来的走势,一季度严寒天气导致经济意外萎缩,二季度强势反弹至4.6%,三季度再度攀升至5%。同时,今年以来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也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新高,11月份失业率已降至5.8%。
鉴于良好经济形势,美联储10月底结束了长达6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数位美联储官员以及大部分市场人士预计首次加息将发生在明年年中。美联储耶伦近日表示,美联储明年3月前不会加息,加息时点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商务部当天公布的另一项数据也显示通胀预期继续保持稳定。11月份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个人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4%,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目标。
美联储近期表示,能源价格下跌使通胀水平持续低于美联储长期目标,但预计随着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善以及能源价格走低等暂时性因素消退,美国通胀水平将朝着2%的目标迈进。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外部需求疲软以及美元走强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美国出口增速,但目前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穆迪认为国内需求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家庭债务水平下降、失业率持续走低以及工资增长逐步加速,这些因素将推动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穆迪预计美国明年经济将增长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微博]近日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如果将近期油价下跌的因素考虑在内,美国经济增速明年将达到3.5%,高于基金组织10月份3.1%的预测值。
不过,分析人士也注意到,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美国经济能否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尚存疑问。在货币政策未来逐步收紧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具备长久动力也有待进一步观察——转自fx678财经频道。
有不明白的可以再问我。
美国共和党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共和党强调私人企业和个人决策对于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性,他们支持一个对商业有利的自由市场政策、经济自由主义、并且限制 *** 规模和 *** 管制。不过在近年来,一些人也指出2006年美国高昂的预算赤字,批评共和党不再是财政保守的政党了。 当前大多数共和党人抱持的经济理论是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所提出的里根经济学。这个理论主张减少所得税率会增加GDP成长,额外的成长也因此会替 *** 带来更多额外的岁入。这个理论也反映在共和党对于减税的长期支持上,减税自从1920年代以来便一直是共和党的主要政见。共和党人相信自从2001年以来的一连串减税促长了美国经济发展。许多共和党人也认为所得税是注定效率低落的,同时也反对等级税制,认为那是劫富济贫的制度,不公平的惩罚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和财富的人。 共和党人同意应该有一个“安全网络”以协助那些较贫穷的人口;不过,他们支持的政策通常都开销较少、较依靠于私人的募款、同时对于参与资格也有较严格限制。共和党人强烈支持1996年的制度改革,以此提高接受制度补助的资格门槛、并且成功的使许多之前依赖补助的人口开始寻找工作。 共和党反对一个仅由 *** 主导的全民健保制度—例如那些在加拿大和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制度,主张一个由当前个人或雇主为基础选择的健保制度,并且仅针对年长者提供医疗保险(Medicare)、对贫穷者提供医疗补助(Medicaid)。共和党在历史上对于制度、医疗保险、以及医疗补助的态度并不一致,所有这些方案共和党都曾经加以反对或支持。国会里的共和党人和布什 *** 支持削减医疗补助的成长率,而在另一方面,国会里的共和党人却也支持扩展医疗保险,支持从2006年开始对年长者提供新一批的药品补助。共和党通常反对工会,并且支持在地方州和联邦的层次上颁布许多对组织工会不利的法规。共和党通常反对增加最低工资,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只会增加失业率、并且减少商业的利润罢了。
为什么美国依靠美元和国债就可以维持经济的运转?中国能从中得到什么
因为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元的这种地位是由美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作支撑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美国就不能拿美元在世界各国买东西。中国从中得到的启发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是提升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能增强我国在国家金融市场中地位与作用。
19年 25
1998年 15
1999年3月 18
1999年8月 21
1999年12月 26
2000年3月 28
2000年8月 30
2000年12月 24
2001年3月 24
2001年8月 26
2001年12月 27
2002年3月 22
2002年8月 28
2002年12月 28
2003年3月 25
2003年8月 28
2003年12月 28
2004年3月 35
2004年8月 45
2004年12月 40
2005年3月 55
2005年8月 60
2005年12月 58
2006年3月 64
2006年8月 74
2006年12月 62
2007年3月 63
2007年8月 72
2007年12月 95
2008年3月 105
2008年8月 120
2008年12月 40
2009年3月 54
2009年8月 72
2009年12月 70
2010年3月 8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