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和金价的关系_粮食危机利好哪些板块
1.自然灾害对黄金的影响?
2.现在买黄金做投资合适吗?
3.古时候银两及黄金的价值
4.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黄金具有货币功能,在全球都可以用来支付,当一个国家的信用货币发生危机的时候,那么别国就不会要你国家的货币来支付,只会接受黄金。
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在上世纪或者在我国古代,很多国家都利用黄金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但是到后来,由于黄金的稀缺,和在流通中的损毫,多方考虑纸币更有利国家的发展,更适合,更方便。
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通性;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外在形式的变化不改变货币的本质,也不改变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均衡关系。
黄金成为货币,稀有和获取不容易是一个方面,还有它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延展性是金属中最好的,良好的导电性,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的变化不改变本质(如切割/熔铸等),就说钻石吧,不要说切割困难,就是用火烧一下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构成元素为碳)。
古代时候,经济很简单、规模小,最高水平的科技也就是开冶炼黄金和铁铝了。货币金融处在混沌迷糊状态,选择最稀罕最不容易放坏的黄金做发行货币的基础,即高金本位制,是科学的。
二、黄金为什么逐渐退出了货币舞台
尽管黄金在历史上是主要的货币形式,但随着纸币的广泛使用而逐渐隐居幕后。英美等世界强国在资本主-义舍会初期,所发行的纸币与黄金挂钩,用黄金来保证持币者的信心。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流通加速、交易频繁等都要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则黄金的储备也要增加。证府开或购买黄金需使用一部分货币,因而还要额外多提供一定量的纸币,等于将纸币在正常的通货膨胀外主动贬值一定比例。同时,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证治稳定,持币者不必担心因战-争等因素导致证府垮-台,证府拥有了稳定、强大的信用。所以,黄金也就不再具备为纸币提供信用的作用。
世界证治局势由两极到一极,再到多元化。经济格局也发生着同样的改变,也将由美元独霸过渡到美元为主,欧元等其他主要大国货币为辅,同发挥作用的局面。世界主要大国的货币都为证府信用型,黄金等重金属将逐渐退出货币的范畴,真正还原为一种商品。
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展,大量的廉价商品需要市场消化,且英镑与黄金挂钩,必须通过贸易换回黄金白银。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品市场和白银,却紧闭国门。英国人为了白银贩卖,两国终于开战,史称“战-争”,实为“白银战-争”。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英国的主导,伦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在此背景下,英镑逐渐与重金属脱离。
三、黄金能否回到货币舞台
曾经风光的黄金,如今能否再回到货币舞台?答案是否定的。
黄金的用途相对狭窄,只不过它保值的时候,得到人们青睐,保值的东西其实很多,不能把黄金视为唯一的保值,很多贵金属甚至矿产原材料都可保值。
从历史来看,凡是黄金热炒的时候,一定意味着货币出了问题。现在美元贬值,金融市场动荡,所以金价才会飙升。金价涨得这么疯狂,如果中国还是盲目跟进,很可能接上最后一棒。黄金不像别的资产,不提供利息,不可能“生钱”,很多人企图说服中国证府多购买黄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证府态度还是非常谨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金本位制度不会回归,未来全球储备体系可以取多种形式,我们正在远离单一通货体系,达到全球储备通货还是有可能的。
有些人会认为回归金本位是解决危机的办法,这绝对不是办法,只会加重经济萧条。在大萧条时期,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回暖,是因为当时货币与黄金脱钩,后来货币与黄金挂钩,经济衰退才变得越发严重。
金本位很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创造信用,而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所以金本位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必然性。
顺便谈谈对马克思所说:“货币天然不是黄金,黄金天然是货币”这句话的理解。“货币天然不是黄金”,是说黄金只不过是自然界之中的稀有金属,它本身并不是货币,后来成为货币那是人为规定的,追究其根本当然不是货币。“黄金天然是货币”,是说货币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人们用黄金等贵重金属来作为货币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因此说黄金天然是货币。
四、黄金的增量无法对应经济的增量,是黄金退出货币舞台的本质原因
货币必须对应商品,商品增量必须要求相对应的货币增量,如果货币无法对应商品,那就意味着货币持有者将无偿占有生产者的劳动,那意味着什么呢?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已经用埋葬黄金证明了以上逻辑链。
金融问题很复杂,一不注意,就自相矛盾。如果用黄金,白银作为货币,一旦丰收年,粮食多,白银固定,那么粮食价格就跌,就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年,大家不努力,粮食少,白银多,就涨价。舍会科技是进步的,如果不提供流动性,物质没有相应的货币对应,那粮食价格就跌,于是,就把银子藏起来,因为,银子可以换更多的物质,这样一来,就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满清快速发展,因为,商业贸易,欧洲的白银进入了中国,使市场有了流动性。
黄金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因为粮食和手工品的增长和黄金的开一样缓慢。工业化后,黄金还是那么缓慢的被开,而商品呈几何级数般增长。以前1两黄金值1辆汽车,然而瞬间1万辆汽车被生产出来,难道这1两黄金的持有者瞬间就该拥有这1万辆车吗?他们是想有,结果就是打-仗。
五、10年代黄金已非货币化,今天为啥还搞黄金神秘化?
黄金确实有储存价值,不承认这一点很无知。但是,16年牙买加体系诞生后黄金的储存价值与石油、粮食一样,黄金已经不是货币。大多中国人不懂对外支付,他们不清楚,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中已经不能用黄金做支付,你必须把黄金卖了,买回外汇才能对外支付。这与承认黄金确实有储存价值是两回事。不能因为黄金确实有储存价值而搞黄金神秘化。
经常看到一些有关黄金的封建迷信似的十分可笑的外行言论:有人说:“ 2009年欧美各国增发货币的主要目的是打压黄金价格”;有人说:“一国有多少黄金都是各国的最高国家机密”;还有人说:“中国2万亿美元国际储备全部变成黄金才能保值”。这些人难道不知道13年后黄金就非货币化了?这些人难道以为各国金融领袖是落后国家的农苠至今还把黄金当主要货币?按道理,16年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体系诞生后,黄金就已经已非货币化,可是30年后的今天,为啥还有很多人封建迷信似的发表这种可笑的黄金神秘化言论呢?其实,欧美各国增发货币目的是挽救金融危机与打压黄金价格根本无关,各国黄金储备量都是公开资料,中国2万亿美元国际储备如果全部变成黄金,那价值至少暴跌90%!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在13年前黄金是法律规定的世界馆方货币。但是,13年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黄金已经彻底失去世界馆方货币的地位。目前,各国证府只是把黄金当准货币或习惯货币少量储存。啥叫准货币?啥叫习惯货币?意思是说:13年后黄金在法律上已经不是货币!世界各国发行货币时也不再与黄金挂勾。黄金也不能再在国际收支中充当直接支付工具,必须象石油、粮食等物资一样出售换回外汇才能对外支付。通俗说黄金已经不是钱。这就叫黄金非货币化。但是,习惯上各国在国际储备中仍然储存少量黄金,但这仅仅是习惯上储存一种不容易损坏的永久性贵重物资而已,所以,叫准货币或习惯货币。
例如:中国证府就是黄金非货币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国证府国际储备中约99%是外汇,高达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仅有650吨黄金,相当于200多亿美元。可见,黄金在中国国际储备中的比例微不足道。可见,中国证府只是把黄金当可有可无的补充货币或习惯货币使用。有人可能疑问:你知道美国证府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吗?你知道美国证府有8500吨黄金吗?这种疑问的关键是很多人忘记了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主要外汇是美元,从13年起美国印刷纸币就已不再与黄金挂勾,美元只不过是美国印刷的纸币,美国不用出口赚外汇,本国印刷的货币都是外汇!所以,计算黄金在美国证府国际储备中的比例必须把美元计算进去,8500吨黄金不过2000多亿美元,与美国证府可支配的美元数量做比较当然微不足道!所以,美国证府也是把黄金当可有可无的准货币或习惯货币使用。其他大规模储备黄金的国家,例如: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本国货币也都是世界各国的外汇。由于这些国家本国印刷的货币都是外汇,所以,更显其储备黄金的准货币或习惯货币性质。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量黄金则属于历史遗留黄金,主要是73年以前世界各国缴纳的。黄金非货币化就是该组织成员国做出的决定。
中国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黄金储备却仅有650吨黄金,比30年前黄金数量差不多,有人疑问是不是国际市场黄金太贵不好买呀?不是!且不提国际市场黄金供大于求。只看国内就能打消这种疑问。过去30年来中国生产黄金几千吨!仅2007年黄金产量就达300吨!仅2008--1012年这5年就生产2000吨黄金!!只要中国证府愿意,很容易用人苠币在国内收购几千吨黄金。但是,谁敢呀?黄金在美国等国的法律上不是钱!危难时刻美国有权利说黄金不是钱,可以不接受黄金!所以,设中国把1.8万亿美元外汇都储备换成黄金5万吨黄金,到时候哭都哭不出来!5万吨粮食你能吃一阵,5万吨黄金在危难时连垃圾都不如。
不过,我并不反对证府少量储存黄金这种不容易损坏的永久性贵重物资。现在储存黄金的性质,与储存石油、储存粮食、储存铁矿石、储存煤炭等物资一样,主要是看重其使用价值和储存价值。说明黄金只是与石油、粮食、铁矿石、煤炭一样都可以赚外汇的重要物资,这进一步证明了黄金不是货币。当然,我也不是故意把黄金贬低的一无是处,我只是提醒有些人现在是21世纪了,不要再继续做农苠式的愚昧无知黄金梦。现在不是几百年前古代金本位时代,也不是13年以前黄金是世界馆方货币时代;现在是16年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体系的时代。30多年来,黄金在法律上黄金已经不是货币,通俗说黄金已经不是钱,不能直接充当国际收支支付工具。至今还封建迷信似地把黄金神秘化的人,应该三思。
可以想一想:中国现在才600吨黄金,美国欧洲的黄金全卖给咱也就2.5万吨,谁敢买5万吨?买5万吨黄金意味啥意思?意味黄金死了。
因为美国欧洲的黄金主要是76年黄金非货币化以前积累的,现在黄金非货币化,它们的本币都是外汇,所以,它们要不要黄金无所谓,正巴不得咱买5万吨呢!等咱把全世界黄金都买下时,美国欧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要宣布不再把黄金列入国际储备,贸易中禁止接受黄金,那时候世界黄金就不只是跌吓人,而是完全跌成石头价,中国2万亿外汇储备随之血本无归,不是垃圾是啥?更重要是你的外汇储备是买黄金后血本无归的,并不影响人家美元欧元的安全,所以,人家纸纸币还是各国争相储存的外汇,吃亏的当然是黄金。即使只谈将来设,可以设的本位多的是,怎么轮也轮不到黄金了。美国等国黄金多,主要是73年以前的历史遗留,包括中国至少半数黄金是1980年代前的历史遗留,并非后来买的。但也不能扔了。毕竟有各国家习惯上都承认黄金是可换外汇的高效金属,毕竟苠间在习惯还把黄金看成稀缺贵重物品。
所以,我觉得今后要特别强调货币与其他昂贵商品的区别,毕竟21世纪了,对货币和商品的探索应该更注重科学化:
1、货币是一般支付工具,本身不是具体商品,具有纸币、电子币等形式。
2、重视昂贵商品的换币能力,例如:继承并承认黄金具有的昂贵换币能力,但不能再认为其是货币。要认识到高科技条件下,有更多昂贵商品出现。它们比黄金换币能力更强,更耐储存。如果根据这一点就认为是货币,那货币就太多了,就复杂化了,就麻烦了。
3、重视昂贵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把一些换币能力特强的特殊贵重商品列为金融战略储备,即增加中央银行直接经营的昂贵商品种类,增加国际储备中的非外汇品种,即国际储备中除拉外汇,不能光有黄金,还要增加更贵重更实用的金融储备商品,以便在外汇用完后,仍然有一部分可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高效换到必要的外汇。
我相信,我们应该能看到美元崩溃的那天,但我同样相信,我们绝对不可能看到重新恢复黄金本位制的那天!
自然灾害对黄金的影响?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
现在买黄金做投资合适吗?
自然灾害会导致黄金短时间迅速上涨。
黄金具有保值避险的作用,地缘政治和突发都会引起黄金白银的短时上涨。往往发生地震或者战争的时候,人民对和平和稳定的期望值就会增加,害怕自己手中的财富贬值,于是市场就会产生恐慌,由于黄金白银的特殊金融属性,决定它成为避险保值的最佳品种,所有每当地震或者战争的时候,股市会下跌(恐慌心理导致大量抛盘,资金会注入贵金属市场),贵金属就会上涨。
自然灾害还会对农业产生影响,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减产。而粮食等农产品是食品和很多工业产品的原材料,粮食等农产品减产会造成工业品物价上涨。由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以及易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进而出现对粮食短缺的恐慌,这种恐慌又导致世界各国减少甚至停止出口粮食,加剧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黄金具有保值避险的作用,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黄金的上涨。
理论上,灾害导致内需下降,黄金价格也应下降,但由于重大灾难导致大众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产生一种悲观判断,为了对财富保值,民众选择黄金等硬通货,需求增高导致价格增高。当灾害后,需要重建或恢复生产的时候,黄金价格下滑。
应该说,自然灾害与战争不同,虽说都会导致损失的发生,但自然灾害会分散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注意力,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预防后续灾害及家园重建方面,这对金价的后期走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说负面影响相对来说要大一些。自然灾害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一般比较短暂,主要还是在的初期。黄金投资者如果在自然灾害时交易,要快进快出。
古时候银两及黄金的价值
当前全球性通胀环境在深化,并将贯穿年内的始终,甚至是未来几年都不会谢幕,因我们正在经历过去30年最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再加上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粮食危机,原油价格新一轮牛市也刚上演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头不会逆转。
货币环境依旧宽松,充裕的流动性继续给通胀提供温床。美联储高层仍然倾向于宽松的政策或者弱势的美元,因失业率居高不下,且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而步入紧缩阵营的欧元区也因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和债务危机对加息敲起退堂鼓。尽管新兴经济体紧缩步伐加快,但发达经济体充裕的流动性向全球溢出和蔓延。
而黄金作为重要的储备和保值资产,可在世界流通,为避险抗通首要选择。金价在短期内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是从长期走势来看黄金都是呈上升趋势的。看看5年前、10年前的金价和现在的金价对比就知道,任何时候买金条都是合适的,只是说在一个时间段里选择一个较低价位进入能够获利更大而已。
具体可以了解一下<信和黄金>,其所属四川省天瑞信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综合性贵金属投资机构。公司专业从事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投资以及贵金属的回购业务。公司秉承“老百姓身边的黄金”的经营理念!为投资者提供最专业、最安全、最快速的贵金属投资平台。
在成都、郑州、杭州、南京都有其信和黄金实体店。
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回答者: 孙之望 - 举人 五级 2-19 15:40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厉害啊!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0% (0)
其他回答 共 4 条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龈行匀鲜栋樟恕?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竞神奇地指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并预言了它的“死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75%,成为国际上实力员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妇,心灵手巧,贤淑能干,深得婆婆的欢心。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土地贫瘠,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的香火却异常兴旺,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家人的怨气越来越大,最后,婆婆怀疑她把粮食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里芬难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乏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赤字缓解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矛盾,但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毋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甚至不得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阁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西德达成协议。但有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就对美国的施压手法非常反感,丝毫不买美国的账,仍要求兑换黄金,带头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邱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美国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l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力量自行决定。到1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1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做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实际上等于废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从此以后,美元不再兑换黄金,美国也不再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对美元的信心要求不存在了,信心和充足性之间的矛盾也最终消失了,历史终于以这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的难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